OB真人可以这样说,从年头到年尾,但凡叫得上名号的节日,福建人一定会有相对应的民俗活动。
这里不仅是客家人重要聚集地与集散地,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区,时至今日,仍保留着许多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活动。
这一习俗在清朝康熙之前称为“打醮(jiào)”,是民间开展的迎神赛会祈福活动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“作大福”。
古时候,客家人以农业生产为主,算是“靠天吃饭”的营生。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,各村的村民会在秋天收获之际聚在一起,拜祭祖先和天地,期盼“福气”降临。
一般来说,作大福的整个过程要持续六天,内容包括敬神、斋供、演戏、会客等。
第一天,会举行迎神踩街活动,各村村民抬着“公王”(土地神)的牌位,依次起轿上路,前往大福场OB真人。霎时间,鼓乐喧天,火铳、鞭炮震天动地,队伍浩浩荡荡,旌旗遮天蔽日,看热闹的人群熙熙攘攘,好不热闹。
从第二天开始,各村轮流上供OB真人,每个村半天时间,上供的祭品包括青果、米糕等。上供是作大福期间的重要内容,这期间,大福场上夜夜演戏,热闹非常。
到了第五天,也就是农历九月十五这一天,会迎来整个作大福的高潮——保生大帝出宫。
一大早,就有队伍吹着喇叭、唢呐,敲着大鼓、锣钹,护送“保生大帝”到大福场。
随后进行开祭仪式,各村同时上供,主供全猪、全羊、全鸡、全鸭。供场摆满供桌,每两户人家共一张供桌。供桌上猪头、肝花、鸡鸭鱼酒糕、糖果水果,应有尽有。 3
“作大福”不仅仅是一场民俗盛宴,它更展示了客家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,是客家人传承了百年的信仰。
顾名思义,走古事就是将古代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以巡游演出的形式演绎一遍,整个过程有点像西方的圣诞节。
在永定,这是客家人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的盛大活动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每棚古事由村里的房族挑选身体健壮、胆量大的男童和女童,按戏剧内容装扮,勾画脸谱,身着戏袍,装扮成主角人物。
常见故事有魁星点灯、桃园三结义、五虎将、四进士、六国拜相、七仙女下凡、赵颜求寿、八仙过海等。
古事的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,有徒步走的、板车推的、骑马的、轿子抬的、三轮车踩的、轿车/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,即传统又现代。
一百多年来,当地的老百姓通过这一盛大活动,表达了大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。
这就是有着500多年历史,在永定区坎市镇举行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活动——“打新婚”。
据传OB真人,“打新婚”是为了喜祭卢氏的第五代开基祖“林婆太”,这位“林婆太”,年高百岁,儿孙满堂。儿孙们为了图个吉利,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举行“打新婚”活动,祈求人丁兴旺、幸福安康。
首先要选出一名德高望重的福寿老人为“酒醉公”,负责敲打刚结婚的新人。据说,只要被这个酒醉公的面棰一打,来年可以喜得贵子!
通常,“酒醉公”会身着红色唐装,头戴礼帽,脑后挂一张祭祀用的“血纸”,右手举着一只面棰,用红纸包着,写有“早生贵子”4个字。
“酒醉公”拿着面捶,从他们的左肩上轻轻滚打而下,再从下滚打上右肩,边滚打,边讲些祝愿他们夫妇新婚添丁、幸福美满的吉祥话。
“打新婚”这项民俗活动,参加的人不分男女、老少,只要是卢姓人都可参加。这一天,许多乡邻都回来凑个热闹,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祥和的气氛。
其实,不论是 “作大福”“走古事”还是 “打新婚”,这些有意思的客家民俗都是当地百姓对传统客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。同时,也表达了人们对天下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的希冀,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